《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》
老国公当年收的几位义子,这些年虽身居高位,手掌权要,但近几年,以先后有几人被朝廷不动声色的赋闲搁置,唯一还在撑持的,就只剩下荆州镇南大将军黄审良了。
北疆的袁超,虽然还执掌兵权,但却在丁开山帐下效力,未来究竟如何还不好说。
而那丁开山则属于六公之中燕国公胞弟,丁家跟杨家虽是世交,但涉及到各自利益,尤其是在面对朝廷的时候,却绝不会站在杨家这边。
别看杨明安这些年当晋国公风光无比,但实则是有苦自己知。
“侄儿十几日前拜会儒门掌门时,他曾问过侄儿此次入京将何去何从,侄儿回答了他八个字,‘相机而行,顺势而为’。侄儿觉得,杨家目前也当如此,不知大伯以为如何?”
杨铮沉吟着看了杨明安一眼,不疾不徐的说道。
虽然他自己跟杨明安没什么感情可言,但双方乃是真正的血亲,这一点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,他和杨家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,因此真实的想法,也无藏着掖着的必要。
“‘相机而行,顺势而为’?”
杨明安双眸微微一凝,缓缓捋须,露出沉思之色。
“若无机会可行,无大势可为,又当如何呢?”
“总不能坐以待毙吧?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,没有大势就想办法凝聚大势。古今但凡成事之豪杰,哪个不是善于制造机会,并凝聚大势之徒?我辈何须抱残守缺?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