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置

关灯

第92章 英雄登场 (2 / 3)

《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》

        幸好嘉靖、隆庆朝的边将和内阁大臣都足够给力,后来俺答汗又不知怎地开始沉迷佛学日渐颓废,这个大明的心腹大患近几年才消停下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俺答汗留给大明的阴影让百官久久不能忘怀,这也是后来张居正那么注重完善边防的原因。

        有了封志林这个德高望重的老喷子挑头,朝中其他抱有不同意见的大臣也纷纷站了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倒不全是利益相关或脑子有坑,官僚系统是天然的保守派,大部分官员厌恶一切变动,对他们而言、现有的一切就是最好的,再不需要任何改变。

        严刑峻法本就让人反感,而且迁移本土豪族会引起大规模的恐慌,这一套要是在洪武、永乐两朝玩玩就罢了,在启元玩......他们很怀疑今天的大明还能不能压服那些豪族。

        想让百官同意这次对豪族的处置,朱翊钧必须拿出足够完善可行的方案、流放豪族后对大明各方面影响的预测、地方民生和治安的恢复建设计划......

        浙党早已在朝中失势,因此朝中百官大多能站在一个客观、公正的视角上看待问题,只要朱翊钧能拿出合理而完备的计划,想说服他们其实难度不大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东西朱翊钧当然准备了,但他只是今天这场戏的男配角,真正要烘托出的另有其人。

        朱翊钧也学聪明了,他用不着说服这些人、也用不着驳倒任何人,只要自己和张居正不松口,这些人叫得再凶也没用。

        接下来无论谁跳出来说了什么,朱翊钧都笑呵呵地冲他点头致意、一脸赞许,听到任何相反的建议果断摇头,被逼得不能回避了就耍无赖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好啊,朕也觉得这样的处置有待商榷,但总放任那些举子和学生们闹着也不是个事儿,不知哪位贤才愿意为朕去游说一二呢?”

        提到这个问题,刚刚还慷慨陈词的大臣们不由沉默了下来,就连封志林也眼观鼻、鼻观心地站在原地,生怕朱翊钧让他去劝服那些举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偃州事件的要害有三环:朱翊钧的大义、张居正的手腕、毛君诚的舆论制高点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